登录
您好,超级管理员! 进入后台
今天是
站内搜索: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师生风采>>教师成长>>文章内容
荐读:《构建大课程 培育大写人》
 
发布时间:2015-05-05   点击:   来源:本站原创   录入者:王沈华
 

——在践行北大精神中持续发展的北大附属实验学校

大写之人,必有大志向,修齐治平,国家至上,民族为先,舍身取义,毫无怨言;大写之人,必有大境界,德智体美,全面发展,求真求善,立人达人;大写之人,必有大智慧,自知知人,不自欺、不欺人,追根溯源,实事求是;大写之人,必有大孝敬,以孝治校传孝道,长成大木柱长天;大写之人,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;大写之人,厚德载物,顶天立地;大写之人,自强不息,正气浩然。” ——董 琦

走进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教学楼大厅,董琦校长所题的一篇洋洋洒洒的磅礴寄语读来使人心潮澎湃。有担当的民族意识、高尚的个体发展追求、独立自由的无限思想、兼容并包的天下胸怀。法国文化哲学思想家阿尔贝特·施韦泽认为,精神的重大使命是创立世界观,理性理想必然能够以一种极合适的方式来影响现实关系。那么这些一直影响着国人、塑造着国人脊梁的北大精神,如何在这所学前+十二年一贯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制的学校里得以实现和延伸的呢?走进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走进课堂,走近师生,其惑可解也!

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的学制改革

北大聚英集萃,学子们首先具备的便是超强的学习能力、超越式的学习方式,而这需要积小聚微循年的渗透、养成和习得。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学制的整合改革,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生命潜能,很好地提升了学习效率,持续地增强了身心健康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采用“5+3+4”学制:小学“5+1”,中学“2+4”一贯学制。这样的学制改革,必然要求调整课程和各学段教学内容,对各类教材进行压缩,删繁就简,变繁难窄旧简浅宽新

为此,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保量求质的整合。小学五年完成原六年的课程教学任务,从第六年上学期开始进行小学知识拓展延伸、中小衔接提高,对于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根据其实际需要,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国外游学三个月至半年。在与国外师生的亲密接触中,在全英语环境中提升语言交流能力与跨文化适应能力,拓宽孩子们的国际视野。初中阶段,多数学生两年即可以学完三年的课程,初三就开始学习高中课程,两年结束高中课程,后两年根据学生的意愿、兴趣,进行分流分层培养。准备出国的学生以强化英语为主,对接国外大学AP课程。选择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,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和系统的强化提升,对其中学有余力,愿意接受大学课程学习挑战的学生,参加北京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。为了实现学制改革的目标,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,例如在语文学习中,把原来分散在六年完成的识字要求,在三年间集中完成,基本到三年级结束时就完成了3500字左右的识字量,提前扫除阅读障碍,孩子们可以快速进入独立阅读阶段,学生的后续语文学科的学习将会是跨越式地推进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:书本是工具。学制的缩短就是在高效地完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,腾出大量学科素养培养的时间。

综合育人 全面立体的课程建设

兼容并包的北大之风,奠基于广袤无垠的思想之海,有得于人类精华的智慧碰撞。跳脱出课本,在学科的素养里行走,深入到知识的精髓里遨游,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彻底的甚至是颠覆式的课程体系改革,令人震撼,发人深省。

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基于学科素养教育的课程改革,可谓遍地开花。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、重视学习地方课程的基础上,学校开发构建了多元的校本课程,突出了大经典语文”“大经典英语”“书法特色教育”“武术特色教育”“艺术特色教育”“围棋特色教育”“走班制活动课程等课程特色。逐步形成了由德育课程、学科课程、国学课程、武术课程、书法课程、活动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。

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学科,向来有人文性工具性孰为主导之争。而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却跳出这一怪圈,在大经典语文理念的引领下,有效地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和谐共济。从小学到高中,学子们使用的不仅是一套语文教材,北京版、广西师大版、苏教版、鲁教版等语文教材都摆在孩子们的课桌上。在这里,教材不是为了获得习题唯一正确答案的参考,而是拓展阅读的读本。其课时设计为:教材2+广西读本1+国学2+名著阅读1+每晚随笔写作20分钟(一二年级周末口头表达,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)+电影课1。在完成国家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名著基础上,学校开设名著素听课:以世界100部经典名著为主,每周90分钟,60分钟集中精力听,听后30分钟写听后感,内容为分析人物性格以及作品思想内涵、赏析感兴趣的语段等;电影赏析以中外经典电影、戏剧为主,要求学生写影评,对影片从某一视角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,并联系自己看过的文学作品或生活实例。

大量阅读和写作是大语文学科的素养基础,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学生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都令人惊叹。海量阅读”“随笔化作文,要求大家多读书、多吟诵、多写作,做好读写结合。阅读使学生形成了对于世界的最初的客观视域和理论视域,这样的视域不是单纯的给予,而是建设性的智慧努力的结果;而写作即是把这种努力化为情感的自然表达,这里语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阅读题的训练,而成为学生思想和个性化语言的凝练与流淌的过程。董琦校长说,当初进行大语文学科改革实验时,是从一个初一新班开始的,当时带领这个班的语文教师才刚工作两年,也没带过毕业班,而她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两个事:大量读与大量写,及时督促、交流、讲评。除了老师的督促,董琦校长也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。在学生的随笔写作本上,常常有他大篇幅的批注。一位叫刘小洁的同学的随笔写作本上的某页,附着董琦校长一整页的批注:小洁:你写的题记大多都诗意盎然,要么,哲思无限。这是要有诗人的慧根的。读你的文字,仿佛让我看到你笔下的兰,素雅洁净,沁人心腑。你有兰之心,才能写下这如兰花般气质的文字……”持续的练笔,三年下来,这个班的孩子每人平均习作约一百万字,多的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字。这些孩子在参加中考时,创造了语文平均成绩109分(满分120分)的奇迹,其中作文平均45分之上(满分50分)。而这个班在初三下半学期时还在学习高中课程,仅是在五月后才开始备战中考。有了平时的大量读写,语文学科对于学生不再是一道考试关口,而成为自身的素养和爱好。

在语文学科素养中,国学是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特别重视的课程,每周两节国学课的学习,使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有了大大的积累。小学阶段经典启蒙,重在诵读,利用儿童期过之不再的黄金记忆力,大量地诵读经典,使这些优美文字和思想刻印于脑于心;初中阶段重温经典,通晓大意,初一年级学习《道德经》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及汉字演变,初二年级学习《论语》《庄子》(选篇)及历代古诗文选读和民俗文化专题,初三年级学习诗歌专题和历代典故故事,使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焕发出生命的力量;高中阶段融会贯通,修养身心,高一年级以学习台湾版《中华文化基础教材》为主,高二年级以学习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选读为主,高三年级以学习史传文学选读为主,这些优秀的精神融入个体成长的智慧宝库,成为其人生的指导。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国学教师,小学部的胡汉丽老师用素读、吟诵、表演、接龙、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方式,使所带的班级在三年级时诵读量就达五万字之多,孩子们在国学课上个个生动活泼、乐在其中,生活中则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。中学部的辛丽艳老师,利用自身积累的广博的历史故事,将国学经典融贯中西古今,不着痕迹地讲解,乐趣盎然,学生们听得入迷、学得深入。同时,国学课还超越课堂,成为丰富学生课间、路队等零碎时间的重要内容,在教室、餐厅、宿舍之间往返的路上,伴着整齐动听的经典诵读之声,步伐都有了韵律之美,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动静结合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在国学课程基础之外,还将武术教学与常规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形成武术教育特色。开设有武术、跆拳道、太极拳等中外传统经典体育文化特色课程,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悟东方文化动静合一、以静修养身心的魅力。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,学生的体能是其学习的有力支撑。传统体育课和阳光体育可以提供体能的训练,而武术则可以使人提升精气神。所以,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戴眼镜的孩子并不太普遍。四年级胡汉丽老师的班上,36个孩子只有一个戴眼镜,还是遗传性的。而很多学校四年级的孩子,戴眼镜的已近半数,这与武术学习及系统的体育活动很有关系。武术套路的熟练需要扎实的功底、专注的投入和迅捷的反应,使得孩子身心状态都得到很大的优化。当看到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学子们个个精神抖擞、身手利落的拳法,让人禁不住叫好。名师方能出高徒,学校的武术教师团队个个都是精武英雄,如小学部的王东杨老师,是青云派掌门人,毕业于首都体育大学,教育学学士学位,中国武术金虎六段,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、指导员,国家一级教练,第八届国际武术比赛拳术和剑术冠军,中央电视台《武林大会》武术指导。每个学期,这支武术教师团队都会带领学生为学校捧回多个大奖。

作为一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校,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对于英语学科的改革,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。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死的、应试式的、哑巴式的,很多孩子学了多年英语却连基本的对话交流也无法完成,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学习。董琦校长说:我们的英语教学方式是颇为丰富的,目的首先就是要实现英语的工具性,使学生们能用英语交流、表达自我。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英语课堂中,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诵、歌、演已成为英语学习的常态教学方式,英文随堂读、英文三字经、美文背诵、随笔写作、英语电影欣赏、口语听力、英语演讲、英语角等,使英语学习立体丰满。走进英语视听课堂,一些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的英语大片被作为教学媒介呈现,过程中师生会即时插入主题性总结和讨论。小学阶段会把一些单词、词组、短句提取出来,让学生们跟读、背诵或使用;中学阶段则侧重思想性,从影视片断中提取大家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、辩论。中学课堂之上,基本已是全英文表达。董琦校长说:去年北京下发了英语考试改革方案,从2016年起中考的英语考试分值,将从120分降低至100分,听力则增加到50分,考试将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。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走在了北京中、高考改革的前面。

在很多中学生的眼里,历史学科一直是枯燥的、无生命的,历史的学习就是背课本、背教材。谈及此,董琦校长显得很沉重,他说:真正的历史跟各种学问一样,使我们聪明智慧,给我们快乐幸福。我们想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从看似枯燥的东西开始,掌握一种求真的本领,去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、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。这也是孩子们能否成为大写之人的重要培养过程。

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历史课强调大阅读,重视对史料的占有和史实的还原,倡导争论、思辨,历史教材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年代事件,历史类的读物丰满活泼。对他们来说,历史事件仅仅是外壳,他们在这外壳之下追寻的是一种具有行动与激情、问题与答案、张力与缓解的生活。在初二年级苑永进老师的一节主题为《工业革命与英国崛起》的课堂上,学生按照学案要求阅读了《初中历史》教材和《世界上下五千年》中的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》《蒸汽机的真正发明者》《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》等片段,他们在文本资料中标划、摘抄……然后,共同观看央视专题片《世界历史》之《工业革命》,教师不时补充、点评。随即进入历史评论与写作环节,教室里,听到的是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声。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、讨论后,各组推出代表进行观点鲜明、史论结合的历史小论文在全班汇报展示。其间,不时出现问题的质疑争辩,进行着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交流。

在不断完善英语、武术、国学、书法等课程的基础上,小学部立足课堂,延伸课外,每周二下午全部打破学生的年级、班级界限,在教师的指导下,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特长培养内容,成立了管乐、钢琴、合唱、古筝、国画、素描、书法、篆刻、武术、跆拳道、篮球、足球、棋类、手工制作、国学诵读、英语剧、学科拓展等20余个学生社团,采取走班制学习的形式,课内外结合、室内外结合。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,特长得到发挥,个性得到张扬,让校园学习、生活更丰富也更多彩,让学生得到幸福、全面的发展。

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的课堂改革

独立,北大精神的核心。当独立成为一种人格力量的时候,便足以撼动和引领世界。而这种人格力量定是不断习得的成果,是在一言一行间自我思考、自我学习、自我完成的大量积累。学习是学生的事,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课堂属于学生,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共同体,生亦是师、师也是生,在课堂中为学生的独立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。

五年前,从没有基础教育经验的董琦校长之所以敢于挑起这个担子,是因为找到了办学最核心的部分:课堂。恰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所称,课程改革的关键场域就是课堂,并称其为静悄悄的革命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都是小班化课堂,为其实现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实验场。学校着力推进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,采取提出问题——自学讨论——汇报展示——练习总结的教学流程,课堂上,学生或四或五人一组,通过自主思考、合作交流、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就学习问题热烈讨论,形成立体互动的学习情景,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教室里飞扬着灵动的思考,彰显着孩子们的聪慧和个性,课堂浸润在情趣盎然而又自主互助的学习氛围之中。

走进二年级的一节关于解决问题的两步计算的数学复习课。课堂通过几道相关的应用题展开小组学习。孩子们先独立完成题目,然后小组讨论,之后各选两位同学上台讲解,一人为主,一人为辅,以备补充。在讲解过程中,其他学生可随时以我来考考你进行提问,说得不足的,也会有学生踊跃地我来补充一下。如果有表达失误的,马上会有察觉的孩子我来纠正一个错误。通过一轮轮的讨论、表达、分析、纠偏,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已经思路清晰,活跃的课堂里见不到一位开小差者,个个小手高高举,眼珠晶晶亮。有时遇到重要知识点时,苏海畅老师还会及时给予提升点拨。一堂课竟不知不觉间迎来了下课铃声。能够清楚地看到,全班学生已经高效率地掌握了解题方法,并能较顺利地完成相关习题。小学部的数学教师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共识: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,课堂上会有不少走神的。后来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增加了一些情趣性,但基本还是教师我问你答式,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的,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稳固的。而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,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、对话式的,学习被意识到是学生自己的事情,从而使学生有了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。同时,当一个问题被学生解决了,并不代表他理解了,而当他理解了,也并不一定表明他能分析表达清楚。但是,如果学生能在讲台上或小组内给他人讲明白了,那么他一定是对这个问题理解了,当然也就会做题了。所以,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,也是高效率的。

多元德育 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

民族精神,世界格局,北京大学正是因此而享誉全球,并成为中国学界的榜样。品格的练就除了知识的积累和广泛的学习,就是深刻的体验了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,正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与活动经验中,优良的知识开始成为血液,伟大的智慧开始成为精神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就是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、丰富多彩的活动,一点点浇铸出学生们的精神力量。

学校无闲处,处处熏陶人。深厚的环境文化对师生具有直接的学习和影响作用。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,会自觉地去思考、去感悟、去理解,以此陶冶情操、净化心灵、升华人格、完善自我。学校本着校园文化要整体和谐、视觉美观、催人向上、富有启迪教育意义的原则,将楼道文化内容设计为:办学思想、国学经典、行为习惯、传统节日、科技创新、师生风采、作品展示、教师金言等。同时,提出了争创个性化、人文化特色班级文化活动,学生、教师精心设计、共同装点自己温馨的教室,使每个教室都成了同学们学习的乐园、成长的家园。

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,每年九月初小学生入学,都会有一个重要的活动——“童子入泮仪式,是周朝学校前半圆形的水池,名为泮池,古代学生入学即为入泮。入泮在中国古代是隆重的入学大礼,就跟束发一样是人生的第一次礼仪。之前可以是顽童,入泮之后就意味着要开始接受圣贤的教育,做一个有品德的人。刚刚入学的孩子们身着古装,在家长们的注目下,首先接受学校领导的正衣冠,之后,盥洗净手,行拜师长礼,朱砂启智,吟诵经典,开笔启蒙,宣誓。在庄严隆重的一步步仪式中,孩子们正心凝神,完成了他生命中第一次重要的神圣成长。

在每年的父亲节,学校都举行父爱如山,感恩尽孝,读书传家,以孝治校的感恩活动,学生、教师、家长同台真切地演出,学生给自己的父亲行跪拜礼,表达感恩之情时,无数父亲流下热泪。

从小学到高中,新生入学时,学校都会举办军事训练文化节,这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。孩子们在艰苦的训练中,学习军人作风,锻炼身体,磨炼意志,增强团队意识,体会自律、自强的生命节奏。

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十分隆重,更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平台。学生的国旗下讲话,有中文演讲,亦有英文演讲,国内外大事,共同分享,立志成人,激励不断。该周过生日的师生也一并被请到台前,接受校长的生日礼物和全校师生的祝福,深切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。

每一天的晨练,每一次科技文化艺术节,每一届校园体育节、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,孩子们一步步成长着,快乐着,幸福着……

每年的秋季开学,董琦校长都会带着一批新入校的中学生来到北大,踏着大师们曾经走过的草径,徜徉在大师们曾经激情飞扬的校园,听董琦校长讲他们的故事,讲北大历史,讲北大精神,立下远大志向,激励自己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努力,成长为一个北大精神的践行者、演绎者、传承者。(陶继新 陶雪梅 吴彩霞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国教育报 2015-5-3 
附件
    关闭窗口
    打印文档

    主办单位: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 苏ICP备05086717号-1
    地址:常州市天宁区新竹路9号 联系电话:0519-85500479
    技术支持: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